26.问:什么是细菌性痢疾?
答:细菌性痢疾(简称“痢疾”)是由痢疾杆菌通过“粪-口”途径传播引起的急性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手(生活接触)、苍蝇、食物和水经口感染。主要症状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总想排便)和粘液脓血便,严重者可有感染性休克和中*性脑病。
27.问:如何预防细菌性痢疾?
答:做到不喝生水,饭前便后洗手,不吃苍蝇叮过的食物,不吃腐烂不洁食品,生吃瓜果要洗净或削皮;管好粪便和垃圾,消灭苍蝇。
28.问:甲型肝炎的传染源是什么?
答:甲型肝炎病人和甲肝病*无症状感染者是本病的传染源。
29.问:甲肝主要症状有哪些?
答:甲肝发病初期常有乏力、厌食、恶心、呕吐等症状,随后出现*疸(小便深*,皮肤巩膜*染),肝脾肿大,体温升高,病人还可出现腹泻,肌肉疼痛,咽炎等。儿童和青年少年多见。
30.问:手足口病是如何传播的?
答:手足口病是由多种人肠道病*引起的一种儿童常见传染病,传播途径多:⑴病人及无症状感染者咽喉液及唾液中的病*以飞沫形式感染人;⑵病人的疱疹液及粪便中的病*亦可经手或借助被污染的物品经口感染;⑶成人无症状感染者抱小儿、亲吻小儿等也可传播。
31.问:手足口病主要症状有哪些?
答:手足口病以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或疱疹为主要症状,全年可发病,以4-7月为发病高峰,10-12月小高峰。发病以5岁及以下儿童为主,尤以3岁及以下儿童发病率最高,少数患者可出现无菌性脑膜炎、脑炎、急性弛缓性麻痹、神经源性肺水肿和心肌炎等,个别重症患儿病情进展快,可导致死亡。
32.问:如何预防手足口病?
答:⑴尽量不要带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及卫生差的公共场所玩耍;避免接触患病儿童;
⑵注意保持家庭环境卫生,居室要经常通风,勤晒衣被;
⑶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要用肥皂或洗手液等给儿童洗手;看护人接触儿童前、替幼童更换尿布、处理粪便后均要洗手;
⑷婴幼儿使用的奶瓶、奶嘴及儿童使用的餐具使用前后应充分清洗、消*;不要让儿童喝生水、吃生冷食物;
⑸儿童出现发热、手、足、口等部位皮医院就诊并应适当隔离,暂时不要上学或去幼儿园。
⑹肠道病*EV71易导致手足口重症,目前有疫苗可以预防。
33.问:什么是流行性乙型脑炎(乙脑)?
答:乙脑俗称“大脑炎”,是夏秋季流行的一种经蚊子传播的急性传染病。乙脑起病急、高热、头痛、呕吐、嗜睡、昏迷、烦躁等。病死率较高,存活病人中部分留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如丧失说话能力、瘫痪、精神异常、痴呆、肢体弯曲畸形、扭转痉挛等。
34.问:怎样预防乙脑?
答:⑴预防接种乙脑疫苗;⑵雨后翻盆倒罐去积水,防止蚊虫孳生;⑶睡前挂蚊帐或使用驱蚊药物;⑷使用纱门、纱窗。
35.问:狂犬病有哪些症状?
答:狂犬病又称恐水症,是由狂犬病*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疾病。狂犬病一旦发病,病死率高达%,特有的表现为恐水、怕风、兴奋、咽肌痉挛、流涎、进行性瘫痪,最后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36.问:狂犬病如何传播?
答:狂犬病*主要存在于狗、猫、狼等哺乳动物的唾液和血液中,通过感染狂犬病*的犬、猫等动物咬伤、挠抓、舔舐皮肤或粘膜破损处而感染,少数可在宰杀病犬、剥皮、切割等过程中被感染。
37.问:被狂犬等动物咬伤怎么办?
答:⑴立即挤出污血,用20%的肥皂水(或其他弱碱性清洁剂)和一定压力的流动清水交替彻底清洗、冲洗伤口至少15分钟,然后用2-3%的碘伏涂搽伤口;⑵尽量不缝合、不包扎伤口;⑶立即到疾控中心、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注射狂犬疫苗。⑷被咬伤伤口出血者注射抗狂犬病免疫球蛋白。
38.问:狂犬病动物和疑似狂犬病动物如何处理?
答:对狂犬病动物和疑似狂犬病动物要立即捕杀,尸体应焚烧或深埋,不可剥皮食用;
39.问:乙肝肝炎的有哪些临床表现?
答:临床表现为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厌油、腹胀及排便改变,部分病例有低热、*疸,约有半数患者起病隐匿,在体检时发现。
40.问:乙型肝炎通过什么途径传播?
答:⑴血液传播,输血或共用牙刷、拔牙、纹眉等;⑵母婴传播,围生(产)期传播是母婴传播的主要方式,在分娩时接触乙肝病*阳性母亲的血液和体液传播;⑶性传播。
41.问:什么是乙肝“大三阳”?什么是乙肝“小三阳”?
答:“大三阳”是指表面抗原、e抗原、核心抗体阳性,“小三阳”是指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阳性。
42.问:乙型肝炎如何预防?
答:⑴除非必要,尽量不要接受输血及血液制品,并避免与患者共同使用牙刷、刮胡刀、剃刀等是最简单的预防方法。
⑵避免在消*卫生不佳的地方接受针灸、打针、刺青或穿耳洞等。
⑶接种乙肝疫苗。
⑷乙肝病人或乙肝表面抗原阳性者母亲生下的婴儿应立即接种乙肝免疫球蛋白和乙肝疫苗。
请扫衡阳疾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