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的业务学习,免疫室团队分享了一例乙肝五项检测结果假阳性的案例。大家积极参与,认真讨论,得出了一些共识,对于酶免法的优劣势有了深刻的了解。
案例经过患者:全某,男,58岁,来自风湿免疫科,已确诊为类风湿性关节炎。年12月9日,抽血进行传染病筛查。因患者为新农合医保,按照规定,我们对该份标本采用酶免法进行传染病四项检测,首次结果如下。
从上化验结果可知,患者乙肝五项结果为“大三阳”,处于乙型肝炎活动期。免疫室同仁出于工作习惯,采用酶免法进行复查,结果仍然为“大三阳”。后采用电化学发光方法对本份标本再次进行检测。结果竟截然相反,所有指标均为阴性。
从检测技术角度而言,尽管电化学发光检测无论是在灵敏度、特异性方面,均优于酶免法。但是酶免作为极为常用的检测方法,有着相当的准确性。然而,为何此患者两种方法的结果却迥异呢?难道是酶免法检测结果有失精准吗?
为了进一步核实结果到底如何,免疫室同仁把标本送至试剂生产厂家,后者采用PEG及高速离心等方法对标本进行处理后,再次进行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表明此次检测,酶免法对于此标本的检测存在假阳性问题。
免疫室汇报后,各专业组同仁纷纷提出问题,并进行讨论。
问题一:酶免法是传统的传染病筛查方法,初次及首次复查结果均为“大三阳”,为何想到采用电化学发光技术复查?
免疫室同仁解释,结果复查的原因主要有两点。
1.尽管显示为“大三阳”,但是吸光度值均在临界值左近,这样的区间,容易出现假阳或假阴性结果。
2.患者为活动期类风湿性关节炎,此类患者体内可存在大量的干扰性抗体成分,容易造成结果的假阳性。
问题二:哪些影响因素容易造成酶免法检测结果的异常?
ELISA操作包括试剂和样本准备、加样、温育、洗板、显色和比色等步骤。每个环节的不规范操作均会对测定结果产生影响,此外,患者标本中也可能存在干扰酶免疫测定的内源性和外源性因素。
1.标本的内源性因素如护士采血污染、标本含有类风湿因子(RF)、补体、异嗜性抗体等。
2.临界值的设定偏低ELISA以临界值来判断结果,若OD值处于检测临界值“灰区”时,可能得出假阳/假阴性结果。
3.批量检测标本时,若洗板机有限会造成等待时间延长,继而造成温育时间延长,导致异常结果出现。
问题三、本次结果异常到底是哪种原因?
通过跟踪患者的检测信息,找到了造成假阳性结果的关键原因,即患者的IgM型类风湿因子浓度极高,且部分自身免疫性抗体也为阳性且有相当的滴度。
4.如何有效规避干扰因素造成的酶免法检测结果异常?
在实验室现有的条件下,为了减少假阳性产生的几率,可以根据实情采取以下措施。
1.制定严格的实验室内操作规程,但凡OD值较低,或特殊病人如自身免疫病患者均需复查结果。
2.做好标本的前处理,尽量使用真空采血管,离心充分(天气较冷时,血液标本先放37℃水浴1~2h),无溶血、脂血、纤维蛋白丝。
3.选择公认的、质量较好的试剂,且不同批号试剂不混用。
4.做好仪器设备的日常保养和定期校准。
5.设定适合自己实验室的“灰区”,对处于灰区的标本加强复查。同时密切结合其他临床资料和实验室结果,必要时随访。
6.使用自带阴、阳性标准品和合适的弱阳性质控物进行室内质控。
7.标本量过大时,可以分批次错时操作,确保温育时间准确。
8.有条件的实验室可以开展中和试验。
检以求真,验以求实,但凡精准检验,均需严谨的工作态度及丰富的专业知识做支撑。
来源:德安实验诊断
编辑:任里程审校:小冉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