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是中医治法的一种。
手持艾灸,悬灸治病,要点就四句话:“神定能得气,盈科而后进,气至而有效,火足能求愈。”
四句话,散见《灵枢》、《针灸大成》、《医宗金鉴》诸典籍,现在挑出来阐述艾灸治病的道理。下面分别讲解一下这四句话。
神定能得气
这里面有两个关键,一个是神要定,另一个是我们手拿着艾条,做一点手法,让经脉的气血充盈。艾条虽然悬于皮肤之上,艾热却可以透到身体里头,很像针刺之中的“得气”。
《标幽赋》上面讲:”凡刺者,使本神朝而后入;既刺也,使本神定而气随。神不朝而勿刺,神已定而可施。“
我们给人做艾灸,要让被灸者的神定下来,别让他玩手机、打电话,就得专注地接受治疗。要是他的神不回来,不定下来,没法给他灸,气会特别散,找不到点可以定住灸。神定下来,气才能随,神是身体的主人,气也得跟着它跑。
神定下来,这时我们给他做点手法,不用很复杂,就手拿着艾条,放松地来回,保持艾条平着移动。比如,灸肚脐,那就沿着任脉来回,放松地扫,被灸者的神定着,就容易感受到艾热正在身体外头敲门,神觉得有必要开门就开门,气马上就跟上,也就是得气了。
得气是什么感觉?
《标幽赋》说:气之至也,如鱼吞钩饵之沉浮;气未至也,如闲处幽堂之深邃。
艾灸得气时,被灸处是绝对不烫的,因为艾热都被身体吸收进去——被挡在皮肤外面,艾热蓄积,就会感到被灸处烫,而被吸进身体里,很快会沿经络跑到别的地方去,灸处就不会感到烫。
灸处不烫,是被灸者主观感觉不烫,表面温度还是高的,别去摸它,不然扰乱心神,还得回头做手法,神定能得气。
盈科而后进
艾热被人体吸进身体里,之后就像水流一样,水就下,哪里低洼,先得注满水才能往前流去,这个特点叫做“盈科而后进”。
比如,灸足三里,热跑到大腿、跑到小肚子,不跑了,被灸者就感觉小肚子一直热热的,这说明小肚子是很需要这股能量的。
什么时候我们会需要外来补充能量呢?
第一条就是单纯地正气不足,像肚子饿时血糖偏低,吃点东西很快就恢复如常。经络或者脏腑的气不足,稍微虚了一点,我们给他灸,补得很快。这种情况下,被灸者就感觉热热的,很舒服。
有的说灸前面后面热,灸肚脐时腰部热,叫透热;灸的时候,热沿着一条线往前走,叫传热;还有扩热,热由一个点扩散开来等等。
第二条,被灸者身体内有伏邪,灸的时候就没那么舒服,或是酸胀,或是痛,还有的干脆没感觉。
艾热源源不断被吸进身体里,补起正气来,跟伏邪开一仗,正邪都厉害,战争就剧烈,表现出来就是剧烈的感觉,痛、胀痛、酸痛等,这时候对正气的支援不能停,不然打不过邪气,就闭门留寇了。
这得熟记在心,给人灸的时候才有把握。特别有一类人,平常水果当饭吃的,或者甜食吃得多,体内湿气蓄积,灸的时候常常是一点感觉都没有的。
还有一条,身体吸收艾热后,反应在精神、情绪层面上。灸着灸着,突然哭出声来,是情绪宣泄出来,要没有这点艾热的帮助,情绪没法释放出来,因而这是治疗,不是调理,不是养生。艾灸对治疗情志方面的疾病,起效很快。
或是灸着灸着,被灸者睡了,这得怎么理解?体内的神医,本神,工作的时候不喜欢被打扰,熟睡时它工作起来效率奇高。把人灸睡,别把他摇醒,问他有什么感觉,就一直把他灸睡着就好。
要是灸得不好,守不住,艾条不得气了,灸的地方准烫,或者干脆就是艾热和被灸者隔离太远,被灸者马上就醒了。把人灸睡最好,身体改善得快。
气至而有效
气至而有效,这一条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分开说气至哪里而有效的。《内经》上直接把这秘密明明白白告诉你,第一段在《九针十二原》里头:为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效之信,若风之吹云,明乎若见苍天,刺之道毕矣。
怕后人看不懂,《灵枢》后头给了“气至而有效”的注解,见于《终始》:"所谓气至而有效者,泻则益虚,虚者,脉大如其故而不坚也;坚如其故者,适虽言故,病未去也。
补则益实,实者,脉大如其故而益坚也;夫如其故而不坚者,适虽言快,病未去也。故补则实、泻则虚,痛虽不随针,病必衰去。"
这里头意思有好几层,得一点点说。第一条,有没有效,直接观察到有效的,那就是有效,就像风吹走云彩,就看得到蓝天。
好比说主诉鼻塞,不管是灸的哪里,鼻子通了,这就是有效。有效肯定是气至而有效,但是艾热是通过什么经脉到的鼻子,还让鼻子通气的,不必细究,总之有效。
要是病程比较久的,灸一次两次,症状反而多起来,看起来变严重,我们靠什么去判断是误治还是排病?
就得看灸的前后,脉的改善是否如预期——灸对的话,脉的改善应该是“泻则益虚、补则益实”,能如此者,叫做气至而有效,当下虽然症状有起伏,过后呢,“病必衰去”。
火足能求愈
最后一条,火足能求愈。这句话是化用《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的,原文是:凡灸诸病,必火足气到,始能求愈。
也就是说,我们用艾灸想把病治好,两个条件,火足、气到。气到包括两点,第一是艾灸的地方要“得气”,第二就是刚讲的,气至而有效。
火足呢?笼统地讲,是艾灸的时间得够,就跟文火炖汤一样,火候到了汤才够滋味,灸火的时间得够,病才能好。而不同的情况,这“火足”又稍有不同,得稍加分辨。
第一条,新得之病,痊愈往往较容易,因而对于艾火时长的要求也比较短。譬如偶感风寒,只有一点流清鼻涕,此时灸印堂或者大椎,振奋督脉阳气,改善症状很快,常常短时间内就可以治好。
或者吃的东西不干净,腹泻频频,此时灸肚脐,扶正袪腐秽,保证不会把邪留滞体内,并且排干净后就止泻了。相比起中药处方需要的丝丝入扣,艾灸在此时无疑便利许多。
第二条,病灶不一,身体会慢慢改善,最好养成把艾灸当成生活之中的习惯。如同饿了得吃饭,身体有所消耗,经气虚了,也得灸一灸。
好比说中年人,又有胃病,又有腰疼,灸的时候腰痛先好了,身体自动会把艾热搬运到胃里,改善胃的功能。这种情况下,艾灸尤其是自灸为主的朋友,得有耐心。
第三条,想要快点积累够灸量,尽快治好病,可以考虑先推通肚子再施灸。先推通肚子再施灸,等于先把沟渠疏通后再注水,不需要费水去清洗沟渠。
最后一条,灸够量等于蓄满水,如果不注意保养,每天都在消耗,很快也会状态糟糕。除了起居饮食方面要规律有节,减少消耗,一旦发现自己状态下降时,要及时灸一下,很快就补回来。
在现代,也有重灸的案例,连续灸了3天3夜,将患者救回。这件事发生在中医大家周楣声老先生身上的一件真实案例。
也只是周老先生千千万万治病救人事例中的一件,但是对于连续艾灸单穴3天3夜,并让患者起死回生的真实案例,只能让我们对周老先生的身后功底佩服之至!
患者还是"急性脑炎"引起的高热之症!
"连续施灸三日夜,前后施灸小时,使患儿濒死复苏。日前有些针灸教材,规定施灸时间为20分钟,故其效果不显也"。
神医扁鹊说:“医之治病用灸,如煮菜需薪,今人不能治大病,良由不知灸艾故也。世有百余种大病,不用灸艾,如何救得性命,劫得病回?”
意思是:“高明的医生治疗疾病使用艾灸疗法,如同煮饭要用火。现在的医疗手段对慢性病、疑难病、危重病难以奏效,完全是由于医家不了解艾灸疗法,不会用艾灸疗法的原因。
世间有太多太多的慢性病、疑难病、危重病……不懂艾灸,不会使用艾灸疗法,怎么解除病痛,怎么能救人性命?”
如肿瘤、伤寒、疽疮、中风、肿胀、泄泻、久痢、喉痹、小儿急慢惊风、痘疹黑陷、慢支、三高、贫血症、哮喘、大三阳、银屑病、癫痫等诸多中药、西药难以见效症,使用艾灸疗法是非常好的调理方法。
但是实际上,还是得因人而异,辨证施治。重病重灸,小病小灸,养生则轻灸,艾灸量的选择可以以身体能够承受的上限为标准,如果你感觉量灸少了没感觉,也没有什么特殊反应的话,也许你就可以选择加大灸量。这里的判断,需要一定的医学基础,而不是盲目自信进行判断,切记切记!
艾灸古今疗效差别
古人说“灸法效如桴鼓”,意思是艾灸的效果就像敲鼓,一敲应手而响,艾灸治病也是应手而愈。可见古时候的艾灸愈病速度快,那速度就好比我们现在的打针,一针给打下去病就好了大半,疗效惊人,而且没有副作用,完胜西医。
可是,为什么现代的说法是艾灸起效靠的是持之以恒的耐心?直接灸的案例很多,可为什么普遍效果不理想,每天几十壮,连续一年多,都治不好病?
这都是因为灸法直论的偏颇所致。
古人说的灸几百壮是一次性灸足,并不是要你每天几十壮积累起来的量,这一点非常重要,决定了灸法的效果。
重灸抗癌
既然已经有了癌症,就可以用鼓舞自身正气的方法,将病邪驱除。这个方法就是利用重灸时产生的强大的“通窜”力量(癌症就是积聚,积聚就是不通),也就是极大地激发了人体的免疫功能,将癌瘤化掉,并疏通血脉将垃圾输送出去。
因为灸法具有“兴阳祛寒、扶正祛邪”的作用,重灸又具有“通窜”的作用,所灸的关元、中脘、膏肓以及大椎、足三里等大补穴,都具有极强的激发真阳元气、提高免疫功能的作用。
而且,重灸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患者的寒邪是有一定数量的,而所灸的壮数却完全可以在短期内人为的超过寒邪的数量,被“通窜力”所达到的脏腑或组织,其病邪一定能够被驱出,所以,用重灸法,可以治疗任何瘟疫甚至“癌症”。
至于艾炷产生的强热,对于身体来说就是“外来力量帮助正气作战”的阳气,这股不断渗入的阳气,一方面温化阴邪,一方面鼓舞脏腑正气,脏腑功能逐渐恢复,就会按照固定的途径,将阴邪逐渐排出。
癌症就是积聚的阴邪(阴邪就是积聚坏死的气血),依照此理,不论患者有无癌瘤(是否被西医检查出来)。
只要施以重灸,“通窜”的力量就会使有积聚坏死的地方疼痛异常,在重灸过程中,肿瘤必然会稍微变大,直至疼痛消除,肿瘤就会在1~3个月内随之消除,是一种既能检查,同时又能彻底治疗的绝好方法。
并且,重灸后,身体会一天比一天强壮起来,绝对不会出现像西医放疗、化疗以后所出现的头发脱落和身体极度虚弱的现象。
西医通过手术来切除癌瘤,似乎是一个很直接的办法,但手术会更损伤元气,而且周围被堵塞的气血经脉依旧没有被疏通,气血运行会更加不畅,这就是导致手术后癌细胞还会扩散的根本原因。
如果将西医的癌瘤手术与传统中医恢复元气的方法相结合,倒是癌症患者的福音。
最后要说的是,本文旨在阐明灸量与艾灸效果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直接联系,并非要求施灸时一定要加大加重灸量,延长灸时,除有医学知识基础的人可自行判断灸量外,用于艾灸保健目的的艾灸,还是以温和灸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