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每年肝癌发生病例占全球肝癌发生病例的55%,其中80%-90%与乙型肝炎病*(HBV)感染慢性化有关,慢性乙型肝炎的防治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健康问题之一。面对严峻形势及年消除病*性肝炎公共威胁战略目标,乙型肝炎的准确诊疗和全面预防显得尤为重要。
“移动互联网”时代,线上教育正在改变我们的学习方式。为此,肝胆相照平台特别策划“斗乙微视”栏目,引领乙肝医学传播新模式。本期“斗乙微视”,肝胆相照平台特别邀请到深圳市第三人民院袁静教授对慢乙肝患者的评估与换药作出指导。
抗病*治疗越快越好,原因何在
袁静教授:1.根据版《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肝硬化患者,要求在半年内实现HBVDNA检测不到,缓慢的治疗节奏,并非指南要求。
2.乙肝病*复制活跃是病情进展的启动因素,对于肝衰竭患者,临床更要求其病*下降速度越快越好,甚至对于部分肝衰竭患者,恩替卡韦剂量可以增加,以帮助患者迅速控制病情。
3.快速抑制病*和慢速抑制病*,对于持续病*学应答差异明显。快速抑制病*后,患者维持病*学应答的效果会更好。
4.一些研究显示:快速控制乙肝病*,患者进展为肝硬化失代偿、肝癌的概率降低,所以,对于乙肝患者,尤其是处于病情进展期的患者,我们强调抗病*治疗越快越好。
评估抗病*治疗效果,
没有高敏检测条件时,该如何处理
袁静教授:当临床的基础设施尚未达到高敏检测的条件,医生应该如何把握疗效的判断以及转换治疗的时机呢?
个人建议:医院没有高敏检测条件,医院进行一次高敏检测,其他时候采用普通试剂检测。医院都没有高敏检测,可以结合两对半、肝功能、B超情况来综合判断。
使用普通检测试剂,HBVDNA<IU/ml,或者<IU/ml、<0IU/ml,都不及低于检测下限的效果好。
在抗病*治疗时,要观察患者的表面抗原、E抗原的下降程度。如果下降明显,结合HBVDNA检测不到,或者小于临床参考值范围,效果较好。如果患者的表面抗原、E抗原不但没有下降,反而升高,此时即使HBVDNA仍然检测不到,或者低于参考值范围,临床也要警惕。面对此种情况,个人建议追问患者是否具有良好的依从性,同时,医院进行高敏检测。
划重点:
1.一年进行一次高敏检测,尤其是肝硬化患者;
2.严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