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七一”,邹平市民政局都会为落户安置的流浪乞讨人员过“特殊的生日”。
滨州日报/滨州网邹平讯近年来,邹平市民政局在上级业务部门的大力指导下、在邹平市委、市政府强有力的统筹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关于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文件精神,揽全局、建队伍、强服务、送温暖,截至年10月份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人次,为每一位流浪乞讨人员营造“温馨家园”。
强有力的党委政府总揽全局,关爱有加,统筹推进
建立完善市政府分管领导为召集人的联席会议制度,定期调度部署工作,加强同相关部门密切协调配合。联合公安、卫生、城管、交通、财政、编办等多部门配合,劲往一处使、心往一处想,齐心协力同抓共管做好这项工作。公安对其身份进行仔细查证,通过采集DNA进行备案,强化寻亲工作,查找其户口所在地;详细了解其年龄、身份及身体状况,甄别其是否属于流浪乞讨人员是否属于流浪乞讨人员、是否有传染病症状和是否有精神病患者,若符合救助条件的立即开展救助,落实救助措施。需要就医的应立即送医院,积极采取救治措施,负责对其进行相应救治。
为进一步提升救助服务质量,邹平市民政局、市政法委、市公安局等12部门还联合出台了《关于印发全市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工作方案的通知》,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维护流浪乞讨人员合法权益,保障他们的人身安全和基本生活,实现救助管理服务水平明显改善和提升。
加大资金投入,强化硬件配套设施建设。在市财政极大困难的情况下,协调财政多方盘活资金,自年开始每年市级财政增加50万元专项资金,专门用于流浪乞讨人员的救助管理工作;年7月又挤出20万元购买流浪乞讨救助专用车一辆,大大提高了救助效率和服务质量;又拿出10万多元为救助站工作人员和16个镇(街道)流浪乞讨救助工作人员配备救助管理制式服装26套(分为春秋季、夏季、冬季),并分发到镇(街道)一级,为开展工作提供了方便,极大地提高了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和责任感。
不断完善相关制度机制,强化顶层设计。每年以邹平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名义出台《关于加强和改善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工作的通知》,加强对救助管理工作的领导,夯实政府的属地管理责任,一岗双责,明确各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分管领导为直接责任人,民政办主任靠前指挥,强化政府在设施建设、资金保障、人员配备和监督管理等方面的主导作用,细化责任追究措施,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改进工作。
加强队伍建设,构建完善救助网络体系。按照市编办下发文件最高指示,严格落实编制,为邹平市救助管理站增加到6个编制(副科级全额事业编,设副科级站长一名,正股级副站长一名),并设置多名社工岗位。要求每个镇(街道)配备一名救助管理员,由镇(街道)民政办主任或民政工作人员兼任,个自然村还配备了一名救助协理员。年7月,为流浪乞讨人员更好的提供救助服务,市救助管理站“诚聘特邀监督管理员”6名,分别由市人大常委会法工委主任、黛溪派出所指导员、医院医务科副主任、邹平年轮律师事务所律师、邹平圣豪时尚广场店长、市城市管理综合行政执法局执法大队队长组成,对救助管理工作实行全方位监管,确保流浪乞讨人员救助工作无狭缝开展。除此,还在全市主干道和人员密集的地方,以及各镇(街道)商场门口、繁华街道路口,设立救助引导牌30多块,更方便求助人员进行求助。
不断提升服务质量,打造流浪乞讨人员温馨家园
源头治理有效开展。利用四级网络体系对全市村庄可能隐藏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全面排查,横向到边界、竖向到村庄,确保无死角,不落一人。将排查出的流浪乞讨人员进行救助,定期入户走访并掌握其生活情况,从源头上解决流浪乞讨人员外出意向。疫情期间共拨款十多万元,要求每个镇(街)为存在外出流浪倾向的人员提供救助食品、救助物资和防疫物资,并落实帮包责任人,定期走访探视,切实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打通救助最后一公里,实现全覆盖、%安置。将落户安置的流浪乞讨人员全部集中安置到市九户镇敬老院。为便于管理,在院内设立一处封闭区域,设有凉亭、果树和活动场所;走廊用钢化玻璃进行封闭,并且安装监控,全方位、无死角的掌握安置人员的生活状态;每个房间设备齐全且干净整洁。所有无法查明身份的长期滞留人员全部按照办理户籍,纳入特困供养的流程安置到位,累计落户安置二十余人。配有专职护理人员,为安置对象提供日常生活照料、护理、医疗、心理与康复等服务。安置人员在春秋、冬季、夏季至少两套衣物、被褥(被子、褥子、被罩、床单、枕巾)、洗漱用品,每年至少三套;在早、中、晚三餐中间要有水果、饼干、奶等营养品。
彰显人文关怀,营造和谐氛围。为体现党和政府对社会最边缘、最底层人群的关怀,所有的长期滞留人员,在落户时月份和日期均选在7月1日。每年“七一”党的生日这天,都会为落户安置的流浪乞讨人员过一个“特殊的生日”,为安置人员分切生日蛋糕,志愿者围在一起唱生日歌,市民政局孺子牛志愿者和圣豪时尚广场志愿者团队给他们送去礼品和关怀。为彰显党的关怀,为落户人员起名原则三个字:男性姓“邹”,女性姓“梁”,体现邹平“梁邹”大地对流浪乞讨人员的关爱;第二字为发现地的镇(街道)名称的首字,方便安置人员寻亲追寻工作;第三字为24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一个,体现党的关怀。
用“五心”践行初心使命,帮流浪乞讨人员“圆梦”回家
邹平市流浪乞讨救助工作者牢记初心使命,用“善心、爱心、热心、耐心、尽心”这“五心”对待每一位流浪乞讨人员,以“心”换“心”,以“真情”换“真情”,用真爱帮圆回家梦,让他们都能回到亲人身边。
2月17日,邹平市民政局第一时间启动了防御新冠肺炎疫情流浪乞讨人员巡查救助工作,24小时不间断加强巡查力度,对路面进行地毯式巡查搜索,重点对涵洞、桥洞、广场、公园、车站、ATM机房等场所开展全天候巡查。当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在巡查到邹周路旁废弃的一栋房屋时,发现一男子蜷缩在里面,经询问才知该男子是四川绵阳籍的,春节前来邹平务工的人员,后滞留在此。问题上报后,市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田汝滨带领分管领导和救助站工作人员立即前往,给这位男子送来了口罩、棉被、方便面、面包、火腿肠、桃酥等防护、御寒、生活物资。工作人员让他在手机上存下了邹平市救助管理站的电话,告诉他不论遇到什么情况都可以给救助管理站打电话,并告知这段时间要尽量缩小活动范围,工作人员会随时过来看他,该男子很受感动。
4月7日,邹平市救助管理站接一园派出所电话,发现一名自述姓名为为薛继才的流浪乞讨人员,黑龙江齐齐哈尔人,通过公安系统身份查询后未发现此人,后经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通过薛继才自述,层层联系发现,因其外出多年未归,户口已被当地注销。救助管理站医院进行全面体检,经体检查出其患有糖尿病、大三阳、泌尿系统等多项疾病,因糖尿病并发症左脚已严重坏死,需要做截肢手术。工作人员抓紧为其办理了住院手续,前后为老人身体康复花费二十余万元,住院期间市民政局领导多次看望慰问薛继才老人。医院医务人员及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的精心照料,薛继才从身体、精神状态上都变得很好,原沉默不语的他现在却变得开朗,体重也比入院时重了好几斤。由于当时疫情原因,回家的路并不通畅,一直到今年9月下旬,疫情稍微好转,市救助站工作人员经过多方努力和协调,用新配置的流浪乞讨救助专用车、邀请一名专业护士和医务人员对其护理,和救助站工作人员一同,经过跨越7省市、行程余公里,终于护送薛继才老人回到黑龙江齐齐哈尔老家,使这位漂泊在外三十多年的他回到了故里。当救助站工作人员告别离开时,薛继才老人握着站长的手哽咽的说道:“感谢你们,感谢党、感谢政府……!”
时至年终岁尾,邹平市救助管理站用更加倍的工作,为流浪乞讨人员送去更温馨的关怀,让他们感受到“家”和组织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