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诊断标准是什么?
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孕妇,是指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呈阳性。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携带孕妇,是指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呈阳性持续时间6个月,血清生化检测结果显示肝功能正常(丙氨酸转氨酶,ALT≤40U/L)。
慢性乙肝孕妇,是指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呈阳性持续时间>6个月,肝功能异常且排除其他原因。
什么样的乙肝孕妇更容易发生乙肝的母婴传播?
乙肝血清学指标包括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表面抗体(抗﹣HBs),乙型肝炎e抗原(HBeAg)和乙型肝炎e抗体(抗﹣HBe)及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抗﹣HBc),俗称“乙肝两对半”,可判断有无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和有无免疫力。HBsAg阳性即为乙型肝炎病毒感染,HBeAg阳性说明病毒水平高;HBsAg阳性和HBeAg阴性(俗称“小三阳”)孕妇,病毒复制不活跃。HBsAg和HBeAg双阳性(俗称“大三阳”)孕妇,病毒复制活跃,HBeAg阳性者传染性强,更易发生母婴传播。
母婴传播的主要危险因素是什么?
孕妇高病毒水平,即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2x10的5次方kIU/L或HBeAg阳性。
母婴传播的时机是什么呢?
通常发生在分娩过程和生产后,宫内感染非常罕见。产程中(包括剖宫产术中),胎儿或新生儿暴露于母体的血液和其他体液中,病毒有可能进入新生儿体内;新生儿出生后与母亲接触,也可发生传染。
父亲是乙肝,是否可传染给新生儿呢?
HBsAg阳性父亲的精液中可存在病毒,但精子细胞中无病毒,精液中的病毒也不能感染受精卵而引起子代感染。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妇女的妊娠时机?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妇女在计划妊娠前,最好由感染科或肝病科医师评估其肝脏功能,选择最好时机。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妊娠期怎么随
访?
慢性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妇女妊娠后,须定期复查肝功能,尤其在妊娠早期和妊娠晚期。首次检测肝功能正常者,无肝炎症状时,每2~3个月复查1次。如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升高但不超过正常值2倍(U/L)、无症状、无胆红素升高者,无需治疗,但需休息,间隔1~2周复查。如ALT水平升高超过正常值2倍(U/L)但无胆红素升高、无症状者,无需治疗,但需休息,间隔3~5d复查;如ALT水平升高超过正常值2倍(U/L),且有肝炎症状或胆红素升高,需请感染科或肝病科医师会诊,必要时(ALT水平>U/L)住院治疗。绝大部分HBsAg阳性孕妇肝功能异常程度较轻,经休息等保守治疗后能好转或完全恢复。如保守治疗后肝功能异常继续加重,或出现明显临床表现,应考虑使用抗病毒治疗,以预防由妊娠诱发的重型肝炎。
妊娠晚期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能不能减少母婴传播?
答案是不能,因母体内存在大量HBsAg,孕妇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进入母体后迅速与HBsAg结合消耗,既不能进人胎儿,也不能降低母体的病毒水平,所以不能减少母婴传播,妊娠晚期不应该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
妊娠晚期是否可以使用抗病毒药物预防母婴传播?
对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2x10的5次方kIU/L(即IU/ml)或HBeAg阳性孕妇妊娠晚期(妊娠28~32周)开始服用抗病毒药物,使孕妇分娩时病毒水平降低,同时新生儿正规免疫接种预防,几乎可完全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研究证明,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2x10的5次方klU/L(即IU/ml)的孕妇的新生儿经及时、正规的免疫预防后,几乎不发生母婴传播,乙型肝炎病毒DNA水平<2x10的5次方kIU/L(即IU/ml)孕妇的新生儿发生母婴传播,绝大部分是因为新生儿没有及时行正规免疫预防。即使孕妇口服抗病毒药物,新生儿及时接受正规的免疫预防仍然是关键。
剖宫产术能减少母婴传播吗?
行剖宫产术并不降低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率。不推荐以预防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为目的而选择剖宫产术。
新生儿生后如何处置来预防乙型肝炎病毒的母婴传播?
HBsAg阳性孕妇,分娩过程中其新生儿已经暴露于病毒,出生后必须尽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和乙肝疫苗。乙肝免疫球蛋白成分是抗﹣HBs抗体,注射后15~30分钟后即开始发挥作用。乙肝疫苗接种第1针后,大部分婴儿抗﹣HBs抗体仍为阴性或低于检测下限,接种第2针后1周左右抗﹣HBs抗体阳性,即接种第1针疫苗后35~40d可保护机体免受乙肝病毒感染;接种第3针疫苗是为了延长保护期限,可达30年以上。
足月新生儿的如何免疫预防?
孕妇HBsAg阴性时,其新生儿按“0、1、
6月”方案接种3针疫苗即可,不必使用乙肝免疫球蛋白。孕妇HBsAg阳性时,无论HBeAg是阳性还是阴性,其新生儿务必在出生后12h内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在不同部位肌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并于1月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疫苗。孕妇HBeAg阳性时,新生儿务必在出生后12h内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同时在不同部位肌内注射第1针乙肝疫苗;并于1月和6月龄分别接种第2针和第3针疫苗。无需在新生儿2~4周龄时注射第2针HBIG。因为注射HBIG的保护期限至少可以维持42~63d,此时已经接种了第2针疫苗,体内已主动产生抗﹣HBs抗体。
采取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疫苗联合免疫预防后,对新生儿的保护率是多少?
对HBeAg阴性孕妇的新生儿,保护率几
乎为%,几乎不再感染;对HBe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保护率为90%~97%,感染率为3%~10%。
足月新生儿出生状况差,需要抢救时如何免疫预防?
新生儿身体状况差,需要抢救时,如果孕妇HBsAg阴性,暂缓接种疫苗,待病情恢复且稳定1周后再开始按“0、1、6月”方案接种。如果孕妇HBsAg阳性,暂缓接种疫苗,但务必在新生儿出生后12h内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乙肝免疫球蛋白几乎无副作用,新生儿抢救不影响,乙肝免疫球蛋白的应用。乙肝疫苗待病情恢复且稳定1周后再开始接种。如果第1针疫苗延迟接种>4周,第2针疫苗也将相应延迟,导致婴儿主动产生免疫力的时间也延迟,因此,建议新生儿4周龄左右注射第2针乙肝免疫球蛋白。
早产儿如何进行免疫预防?
孕妇HBsAg阴性,早产儿生命体征稳定,出生体重≥g时,按“0、1、6月”方案接种。早产儿生命体征不稳定,先处理相关疾病,待稳定1周再按上述方案接种。早产儿出生体重<g,待体重g后接种第1针(出院前未达到g,在出院前接种第1针),间隔1个月接种第2针疫苗,再间隔5个月接种第3针疫苗。孕妇HBsAg阳性,早产儿无论身体状况如何,在12h内必须肌内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如果首针疫苗接种延迟>4周,间隔4周左右需再注射1次乙肝免疫球蛋白。如早产儿生命体征稳定,无需考虑体重,尽快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如果生命体征不稳定,待稳定1周左右,尽早接种第1针乙肝疫苗。1个月后或者体重≥g后,再重新按“0、1、6月”方案乙肝疫苗全程接种3针乙肝疫苗。
孕产妇无乙肝而家庭其他成员是乙肝,新生儿该如何预防?
孕产妇HBsAg阴性,但新生儿父亲或祖辈HBsAg是阳性,因照料新生儿而密切接触时,需要注意预防乙肝病毒传播。如果孕妇抗﹣HBs抗体阳性,新生儿出生时就有免疫力,无需特殊处理,正常接种乙肝疫苗即可。如果孕妇抗﹣HBs抗体阴性,大部分新生儿在接种第2针乙肝疫苗后1周左右才产生抗体,在此之前对乙型肝炎病毒易感。如果家庭成员HBsAg阳性,尤其是HBeAg阳性者,注意与新生儿不要密切接触。如果查HBsAg阳性(尤其HBeAg阳性)者必须与新生儿密切接触(如照料),新生儿最好注射1针乙肝免疫球蛋白。
患有乙肝的产妇是否可以母乳喂养?
虽然HBsAg阳性产妇的乳汁中存在病毒,但母乳喂养不会增加乙肝病毒母婴传播风险,这与新生儿出生后立即免疫预防有关,应鼓励新生儿母乳喂养。
婴幼儿如何做到正确随访?
HBsAg阴性孕妇的婴幼儿,正规免疫预防
后,乙肝免疫球蛋白应答率>97%,几乎不再发生慢性乙肝病毒感染,无需化验乙肝血清学指标。HBsAg阳性孕妇的婴幼儿,需随访乙肝血清学指标,其目的:(1)免疫预防是否成功,有无感染乙肝病毒;(2)是否需要重新接种乙肝疫苗。随访的适当时间为7~12月龄,即接种第3针乙肝疫苗后1~6个月;如果未随访,12月龄后仍需随访。接种第3针乙肝疫苗后1~2个月,抗﹣HBs抗体滴度最高,是随访的最佳时机。随访结果有:(1)HBsAg阴性、抗﹣HBs抗体阳性,说明预防成功,无需特别处理。
(2)HBsAg阴性、抗﹣HBs也阴性,说明暂时没有感染,但对疫苗无应答,尽快再次按“0、1、6月”方案全程接种3针乙肝疫苗,然后再复查;如果仍然没有应答,通常无需再次接种。(3)HBsAg阳性、抗﹣HBs抗体阴性,初步说明免疫预防失败;6个月后复查HBsAg仍阳性,可确定预防失败,已为慢性感染。